“我们创造了历史”——珠峰科考队员的“巅峰时刻”
来源: 新华网 2022-05-08 05:12:58
新华社拉萨5月7日电 题:“我们创造了历史”——珠峰科考队员的“巅峰时刻”
新华社记者白少波、田金文、李键
5月4日,“巅峰使命”珠峰科考登顶工作小组13名队员,成功登顶世界第一高峰。这些科考队员克服极寒、缺氧、积雪等挑战,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凯旋后,他们纷纷在朋友圈晒出骄傲和自豪:“我们创造了历史。”
5月4日,在珠穆朗玛峰顶,科考队员正在展示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旗帜。新华社特约记者 索朗多吉 摄
架设世界海拔最高的自动气象站,首次在“地球之巅”利用高精度雷达测量峰顶冰雪厚度,我国珠峰科考首次突破8000米以上海拔高度……科考队员们在地球之巅创造了多项科学考察研究新纪录。他们经过两日休整后,在驻地接受记者专访,讲述了他们的“巅峰时刻”。
珠峰科考登顶工作小组组长德庆欧珠曾4次登顶珠峰,完成攀登七大洲最高峰、徒步南北极点极限探险。他说,这次珠峰科考登顶的任务艰巨程度超出想象。
5月初,珠峰地区天气特别好,科考队在海拔8300米以下的攀登非常顺利。
3日,按照惯例,他们需要在海拔7900米的二号营地过夜。由于科考队都是专业登山运动员,挺进速度很快,他们直接越过二号营地,进驻海拔8300米的突击营地,把冲顶时间压缩了一天。
进展如此顺利,让每一位队员都欢欣鼓舞、信心满满。当天夜里德庆欧珠通过视频与记者对话时说:“大家身体状态都非常好,一切都很顺利,明天冲顶不成问题。”
4日凌晨2点,队员们起床吃过糌粑、羊肉、方便面等早餐后,3点开始冲顶。然而,一个意料之外的突发状况,让科考队放慢了脚步。
5月4日凌晨,珠峰科考队员从突击营地出发,向珠穆朗玛峰顶发起冲刺。新华社特约记者 索朗多吉 摄
“珠峰海拔8300米以上的积雪,有五六十厘米深!”虽然已经过去了几十个小时,德庆欧珠在珠峰脚下向记者讲起时,依然觉得太反常了。“攀登路线上的安全绳都被雪埋了,如果没有绳子的保护,随时有可能失足。”他说。
队员们步履蹒跚,一脚踩下去,雪没到膝盖。绳子埋在雪里结冰变硬,需要双手把绳子拽出来,再把绳子上的冰抖掉。德庆欧珠说:“这段直线距离500米左右的攀登路,走了七八个小时。”
长时间停留在极高海拔,行动迟缓,一位队员身体失温严重、浑身发抖,双手被冻得快失去知觉,拉不住绳子。
珠峰科考登顶工作小组副组长扎西平措负责此次冲顶收尾工作。扎西平措拽下这位队员的手套,把他冰冷的手塞到自己的羽绒服里最温暖的腋窝下,再把氧气开到最大。
“登山运动最害怕冻伤,但也是经常会遇到的。”扎西平措今年39岁,是科考队里年龄最大的队员,这是他第16次攀登珠峰。“前几年,因为冻伤,我失去了两个脚趾。”
“过了没多久,这位队员身体就暖和起来了。”扎西平措的及时处理,保全了这位队员的双手,没过多久他就恢复了知觉,他们迅速追上了前面的队员。
这时,在珠峰科考总指挥会议室帐篷里,有两次登顶珠峰经验的西藏自治区体育局局长尼玛次仁有条不紊地指挥着:“一定要把兄弟们安全带回来,确保科考任务完成。”
“除了大雪、极寒,科考队员的负重也是一个挑战。”扎西平措告诉记者,这次他们要在珠峰上完成科研设备架设、操作科研仪器等工作,每人需要背负的物资重量在15公斤左右,是普通登山任务的两倍。
珠峰科考队员架设世界海拔最高的自动气象站。新华社特约记者索朗多吉 摄
按原计划,科考队早上8点就可以到达海拔8800米处架设气象站。扎西平措说,等抵达那里时晚了3个小时,那里的积雪更深,“队员们用手往下挖了1米多深,都没有摸到可以架设设备的石头。”
德庆欧珠向指挥部汇报这一情况后,继续向上攀登,又用了半个多小时,终于在距离峰顶很近的地方,找到了适合架设气象站的岩体。
1个多小时后,气象站架设成功。此时,部分队员已经登上顶峰开展雷达测量雪深、采集冰雪样品等科研工作。德庆欧珠说,13名科考队员全部登顶时,珠峰南坡的云慢慢爬上来,队员们仿佛站在天上,比云还高。
“你们都是最棒的!”4日中午,13名科考队员全部登顶,完成各项科考任务。大本营里的人们热烈鼓掌,握手庆祝。
科考队员大多吉这次是第三次登上珠峰之巅。23岁时,他第一次登顶珠峰。“当时带着父母的照片,他们都为我骄傲。”
科考队员正在返回大本营(5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帆摄
如今,大多吉已经为人夫、为人父,他这次答应给妻子、孩子发视频,也让他们看到地球之巅的奇观。然而,因为任务繁重、时间紧迫,他在顶峰没有时间掏出手机。
妻子看到报道后,才知道丈夫这次是去完成“巅峰使命”科考任务。大多吉说:“家人觉得我今年的使命更光荣,也更骄傲。”
珠峰科考登顶工作小组组长德庆欧珠返回大本营(5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极高海拔科考与登山的深度融合,开启了地球之巅科考的新里程,服务了科技强国建设。”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所长、“巅峰使命”珠峰科考前方总指挥安宝晟说,“13名科考队员登顶珠峰,在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标签: 巅峰时刻
猜你喜欢

ipod touch有什么功能?touch苹果皮是什么?
2022-06-17 16:00:32

双wifi是什么意思啊? 双频wifi好处有哪些?
2022-06-17 15:59:08

首套国产化深水水下采油树正式投入使用
2022-06-17 15:57:39

研究人员发现:细菌“亲密行为”或解释抗生素耐药性成因
2022-06-17 15:56:47

未来手机可像乐高积木般搭建 相关研究发表在《自然·电子学》上
2022-06-17 15:55:47

待机动画是什么意思? 电脑待机动画怎么弄?
2022-06-16 16:40:55

压缩文件kz怎么转换 kz文件怎么打开如何解压kz文件?
2022-06-16 16:39:05

研究人员发现常见大麦虫能吃掉塑料垃圾
2022-06-16 16:36:14

将人类基因与其功能一一对应 项目数据在线发表于《细胞》杂志上
2022-06-16 16:35:45

“智能皮肤”可探测微生物 有助促进灵敏机器人和智能假肢的研发
2022-06-16 16:35:14

xv转rmvb格式转换器xv如何转换成rmvb?视频怎么转rmvb格式?
2022-06-15 16:42:04

巨大的“鳄鱼脸”恐龙被发现 “欧洲最大的陆地捕食者”
2022-06-15 16:39:13

研究发现:犬类与人为友的遗传线索
2022-06-15 16:36:32

超灵敏磁强计可将信号功率放大64% 并显示出创纪录的33%的超高对比度
2022-06-15 16:33:17

视网膜上这类细胞在近视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相关论文发表在《科学·进展》上
2022-06-15 16:32:50

黑鲨618狂欢盛典福利多,购黑鲨最新旗舰至高立减800元
2022-06-15 15:01:28

油价破十,双擎当时 百公里4.8L的混动皓极即将预售
2022-06-15 14:26:16

今日讯!载人航天工程30年 听航天设计师们怎么说
2022-06-13 09:44:58

每日聚焦:中国天眼“看到”持续活跃快速射电暴
2022-06-13 09:57:03

焦点快报!视网膜上这类细胞在近视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2022-06-13 09:46:52

讯息:揭秘“时间魔盒”原子钟:三千万年误差小于一秒
2022-06-13 09:43:48

今日报丨亩产801.72公斤:中国超强筋小麦单产新纪录诞生
2022-06-13 09:39:01

要闻:商用迎来三周年之际:5G全连接工厂有啥不一样
2022-06-13 09:43:15

视点!三家网店三个运营商 FOREVER21的低价策略还能奏效?
2022-06-13 08:37:45

时讯:叮咚买菜再退一城 前置仓还没过春天就入冬了?
2022-06-13 08:4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