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03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成为《资治通鉴》元年? 焦点热文

来源: 聚力内容 2023-02-23 14:51:09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看过这部巨著的人都知道,本书编年的开始时间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这难免会让读者感到很困惑,为什么不从三皇五帝或者周朝开始写起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首先让我们看看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资治通鉴》原文记述这一年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翻译过来就是:周威烈王把晋国的魏斯、赵籍、韩虔三位大夫封为诸侯。那这和司马光把这一年定为《资治通鉴》的元年有什么联系呢?

其实,司马光选择这一年作为全书的开始是大有深意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是目的、定位不同。《资治通鉴》不是史官写的史书,而是政治家写的史书,这部书是写给当时的皇帝看的(宋神宗),所以写《资治通鉴》不是一个单纯的史学问题,“资治”二字才是全书的重点,全书开始就必须得选择司马光认为最具有资治意义的事件写起。

二是资治意义重大。孔子有一个著名的主张,认为治国的第一要务就是“正名”,学生子路认为孔子的观点太迂腐,孔子则提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予以回答。正名或者名分在儒家学派看来这是第一位的,司马光认为周天子列三家为诸侯,使大夫僭于诸侯之上,周朝的 “王制” 即周朝的 “祖宗之法” 随之崩溃,这是礼法崩溃的标志性事件。司马光将此作为起点,言外之意不难读出,显然含有警示天子的目的,尤其是宋神宗这种锐意变法的皇帝。司马光将韩、赵、魏三大家族的族长被周威烈王封为诸侯“名不正”作为全书的开端有其深意。

三是具有现实意义。当时宋神宗极力支持王安石变法,而司马光作为保守派代表,则反对变法,认为王安石变法破坏了礼法秩序,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放弃大的秩序,最后会得不偿失。司马光以周威烈王分封三家为诸侯之年作为《资治通鉴》的开端,借以周威烈王为代表的周氏王朝的失势,讽谏当今新法改革,

所以,司马光才会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作为《资治通鉴》的开端,将周威烈王把晋国的魏斯、赵籍、韩虔三位大夫封为诸侯作为全部历史当中最大的教训。

标签: 资治通鉴 发生了什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