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墩遗址:中华远古文明的“第一缕曙光”(上)

来源: 紫牛号精选 2023-03-06 12:19:31

富有神奇色彩的江苏海安青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在尘封了6000年之后,于1973年被当地农民在挖河时发现,考古专家陆续在青墩发掘了大量陶器、“中华第一斧”、“江北最古老的干栏式木构民居”、“亚太地区最早的鹿角回旋镖”、“成团成团的炭化稻谷”和“神秘的麋鹿角刻纹”等一大批国宝级文物,并赞誉青墩遗址为“江苏河姆渡”!

当年青墩遗址发掘现场

更神奇巧合的是,江苏青墩遗址和浙江河姆渡遗址的发现,竟然都是1973年的夏天。青墩遗址和河姆渡遗址等,都位于长江下游地区,证明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也是中华远古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已被考古学界公认为是长江下游远古文明的“第一缕曙光”。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然而,海安青墩遗址自问世后一直“藏在深闺”,仍有许多谜团悬而未解,拥有2万多平方米的遗址到目前仅发掘了约500平方米,可谓“冰山一角”,如果继续发掘,又将有哪些举世惊叹的重大发现呢?

农民挖河时发现“国宝”随意丢弃

大家知道,南通博物苑是清末状元、民族实业家张謇一手创办的我国第一座公共博物馆。莫非是天意使然,还是张謇先生在天有灵,海安青墩遗址的发现竟然神奇般地与南通博物苑有关。

当年在南通博物苑从事考古工作的邱丰,可谓“揭示青墩遗址第一人”,是他叩开了青墩新石器遗址的神秘之门。邱丰老人还是知名画家,他回忆起当年发现青墩遗址过程中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青墩遗址博物馆

1973年8月,海安县沙岗公社青墩大队(现南莫镇青墩村)为建居民点开挖青墩新河。村民们在挖掘过程中突然发现许多坛坛罐罐,还有不少兽骨之类的东西,但村民们不知是何物,捡捡拾拾也就罢了。有不少坛坛罐罐被打碎,兽骨兽角化石等还被村民随处丢弃。

事隔不久,一位姓祝的青年农民去南通办事,在南通博物苑看见橱窗里陈列着陶罐之类的文物,还有鹿角化石等,便随口说了句:“这些东西有什么稀奇,到我们青墩去可以用拖拉机装。”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当时在场的考古人员邱丰忙问:“真的假的?”对方拍拍胸脯说:“当然真的!不信你们去看……”

开挖青墩新河出土“龙骨”的消息,很快传到了时任南通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朱仕远那里。一天,朱仕远偶然遇到邱丰,听说他调到博物苑工作,便建议他尽快去青墩了解一下情况。邱丰明白,“龙骨”是民间流传的一味中药名,通常是用地下出土的远古脊椎动物的骨骼或牙齿的化石入药。高邮风物志记载:1917年大旱,老百姓在龙虬庄北澄子河干涸的河床上挖塘窨水,突然挖到了许多哺乳动物的骨骼化石,有人说是“龙骨”,可以治病,当即被争抢一空。后来,经考古专家确定,高邮龙虬庄果然是一处古人类遗址。当年12月10日,邱丰开了张介绍信,便专程赴海安青墩调查出土“龙骨”的真伪。

出土的陶鬶

海安青墩地处里下河水网地带,交通不便。邱丰只身一人到达时河道早已开挖结束。为便于了解情况,他住进一户农民家里。这户人家向邱丰详细介绍了挑河发现“龙骨”的相关情况。没多久,邱丰便从当地农民手中征集到一些麋鹿骨、角之类的东西。他还在当地一户人家墙角发现了一只当鸡食盆用的陶盘。他问主人盘从何来,为何不收进屋里?主人说:“那是从死人墓里挖出来的,放家中不吉利。”邱丰表示想买个新盆子来换,那人爽快地说:“又不是什么好东西,你要你拿去。”听说有个村民挖河时挖到了一个带孔的石斧,拿回家在孔里插上木棒,做扒锅底灰的扒子用,于是邱丰立即将石斧征集过来……

出土的穿孔石斧

邱丰仔细研究后发现,被村民们随手丢弃的碎陶片可分辨出灰陶、红陶,“龙骨”上有斧削或刀刻的痕迹,他认为这一定是古人刻画好的,这里肯定有古人类遗存。不久,邱丰将征集到的“宝贝”带回南通博物苑。从1973年到1975年间,邱丰至少跑青墩10多趟。

由于当时中国考古界一直认为长江以北、运河以东、淮河以南的江淮东部地区无史前遗址,因此尽管邱丰一直努力在对青墩遗址进行考古,却未能引起各级考古部门的高度重视。

揭开青墩新石器遗址的神秘面纱

1976年的一天,海安青墩农民钱某在自家院子里挖茅坑,居然挖出了几块古玉器。消息传到了南通博物苑,再次引起邱丰和院长徐冬昌的高度关注。

他们很快组织力量对青墩进行详细调查,一方面了解搜集散落的陶器、石器、玉器、兽骨等,另一方面对青墩的自然概貌进行仔细考察,发现青墩出土陶器和“龙骨”的地块四面环水,平整前明显高于周围地区,开挖的青墩新河穿过庄子中部,以新村桥为界,土层明显出现差异,北段自耕土向下有灰土和黑灰土,黑灰土层中杂有蛤蜊壳、兽骨角和陶片。据群众反映,就在这一土层内挖出了各种陶器、石器和玉器,并发现了三口古代砖井……

出土的玉琮

调查的结果表明,青墩新村桥附近确有古人类遗存,于是南通博物苑于1977年11月至12月在该地段的东部和北部边缘开了两个小探方——这是对青墩遗址的第一次试掘,并在两个探方的中、下文化层均出土了罐、釜、鼎、钵、杯、壶等陶器和动物遗骸,其中包括家猪的牙床和麋鹿的骨角……

1977年10月,国家文物局和文物出版社在南京召开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学术研讨会,邱丰应邀出席并首次宣布了在海安青墩的神奇发现,令举座震惊!因为在此之前,中国考古界一直认为长江以北、运河以东成陆较晚,因而没有新石器时代遗存。而青墩陆续发现的大量陶器和“龙骨”,证明那里有古人类遗存。

江苏沿海已建成国家级麋鹿自然保护区

于是,1978年4-5月和1979年4-5月,南京博物院、南京大学考古专业先后联合组织南通、无锡、连云港的专家学者,连续两年在海安青墩两次发掘,先后发现了98座墓葬,共出土1000余件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与青莲岗文化时期的石器、玉器、骨器、陶器及大量动、植物化石等,专家用碳14测定了青墩遗址的两个文化层,距今都在5000—6000年左右,从而一举揭开了青墩新石器遗址的神秘面纱,也将江淮平原的人类活动追溯到6000年前的史前文明!

戏剧性发掘出“中华第一斧”

据当年参加青墩遗址考古发掘的南京博物院考古部原主任纪仲庆研究员回忆,青墩遗址中被誉为“中华第一斧”的带柄穿孔陶斧的发现带有点戏剧性。

当时,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部分学生也参加了发掘,那天天气非常闷热,干了一整天几乎一无所获。傍晚准备收工时,该班学生殷志强突然在T10南侧隔梁旁的中文化层中发现了一把小小的陶斧……殷志强当时以为只是一件模仿石斧的玩具而已,而且器形很小,并没有放在心上,就按考古要求做了记录。

出土的“中华第一斧”

谁知第二天,在T10的另一端,殷志强的同学赵力华在清理墓葬随葬品的时候又发现了一个类似把手的陶制品,他看到殷志强的陶斧,立即取出陶制把手,并将陶斧嵌入把手,竟然天衣无缝!

于是,他们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似地在工地跳跃起来。相邻的周晓陆同学看到他俩手上拼接起来的陶斧,很快变魔术似地拿出一节陶制残件,与陶斧把手一接,竟然又是天衣无缝!三个部分一组合,成了一把完整的带柄穿孔陶斧。

青墩遗址考古队员合影

此斧长18.4厘米,红陶材质,分为器柄和穿孔斧两部分,柄横截面为椭圆形的棒状,槽后有三孔。考古专家推测,青墩小陶斧或许是一种祭祀用的礼器,是一种权力的象征。这柄陶斧虽然不是实用工具,却解决了当时穿孔石斧的装柄问题,原来石斧是这样装柄的。

纪仲庆研究员介绍,正是这把陶斧的发现,回答了世界考古学家长期困惑的“古人使用的石斧如何装柄”的难题。青墩遗址中这柄陶斧前粗后细,前端翘起,有浅槽也嵌入穿孔斧。槽后有三孔,可穿绳缚住穿孔斧使其固定在槽内。对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掘与研究,能说明扁平穿孔石斧装柄方式及使用方法的实物资料,只有青墩带柄穿孔陶斧一件。

后来,青墩带柄穿孔陶斧被确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现珍藏在南京博物院。(文/王其银  徽京玩家)

标签: 中华文明

猜你喜欢

[FGO]始皇帝是我爹

2023-03-05 09:4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