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者深入揭示特发性肺纤维化发病机制 具有重要的科研转化价值

来源: 科技日报 2022-11-03 15:35:23

记者10月31日从哈尔滨医科大学获悉,该校药学院梁海海教授团队在特发性肺纤维化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学术论文以封底文章发表于我国期刊《药学学报-英文版》。专家评价指出,这项成果为特发性肺纤维化核酸药物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创新方法,具有重要的科研转化价值。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慢性、进展性间质肺疾病,多数患者起病隐匿,随病情发展而逐步加重,呈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表现,最终导致呼吸功能衰竭,乃至危及生命。IPF确诊后平均生存期仅2.8年,死亡率高于大多数肿瘤,被称为“类肿瘤疾病”。除肺移植外,现今尚无有效治疗方案。我国肺纤维化患病人数也在逐年增加,保守估计目前至少在50万例左右。因此,深入揭示肺纤维化的发病机理,挖掘新的诊疗靶点、开发新的药物迫在眉睫。

据介绍,长链非编码RNAs(简称LncRNAs)作为多种生物过程的重要调节因子,在特发性肺纤维化中的作用及机制尚不清楚。既往研究证明,核酸靶向药物在对抗癌症中显示出巨大的潜力。因此,明确lncRNAs在纤维化肺中所扮演的“角色”,可能使其成为抗肺纤维化药物干预的潜在靶点。梁海海团队发现LncRHA-DACH1(lncDACH1)在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及实验性肺纤维化小鼠的肺组织中显著下调。LncDACH1敲除转基因小鼠表现出自发性肺纤维化,而预防性或治疗性给予LncDACH1能减轻博来霉素所致的炎症浸润、胶原沉积及肺组织重构,抑制肺组织纤维化。

同时,在肺纤维化进程中,肺成纤维细胞过度“活跃”,并“变身”为肌成纤维细胞,而肌成纤维细胞作为酿成肺纤维化的“始作俑者”,能够释放大量的炎症因子和细胞外基质。炎症因子可通过产生炎症反应损伤维持正常呼吸功能的肺泡细胞,而细胞外基质的大量沉积则会引发肺组织的“弹性”降低,好比在肺上形成了永久性的“疤痕”,久而久之便演进成肺功能障碍。梁海海课题组发现,主要分布于肺成纤维细胞中的微型小分子——LncDACH1,能在细胞内阻断诱发肺纤维化的“通路”,遏制肺成纤维细胞的“活跃度”,阻止其向损害性的肌成纤维细胞转变,进而显现出显著的抗肺纤维化效果。

然而,长链非编码RNAs这一类分子的功能极为复杂,且同一个长链非编码RNA在不同物种之间的“外貌”和“特征”可能大有不同,因此许多在动物实验中被发现具有显著功效的长链非编码RNA无法在患者身上应用,使临床转化受到很大限制。为解决这一关键瓶颈问题,梁海海团队找到了lncDACH1在人和实验动物体内共有的一段具有显著抗肺纤维化作用的序列,并在人源的肺成纤维细胞中被证实。此项发现成功锁定lncDACH1的核心功能片段,为特发性肺纤维化防治提供新策略,拓展了对肺纤维化发病机制的认识,有助于促进新型抗肺纤维化药物研发。(通讯员 衣晓峰 科技日报记者 李丽云)

标签: 我国学者 深入揭示 特发性肺纤维化 发病机制 科研转化价值

猜你喜欢